提及产寿险“老大”人保财险、国寿股份,每季的市场份额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10月29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股份”)双双披露了三季报,产寿险“老大”的最新市场份额、净利润、投资收益等指标一一亮相。从市场份额来看,产寿险“老大”交出占比“一升一降”的成绩单;而得益于投资收益增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调整等影响,中国人保和国寿股份净利润合计790.7亿元,同比大增147.2%。此外,虽然两家险企在产寿领域“各自为王”,今年“互换”高管戏码却频频上演。
10月28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布了由财政部、银保监会、农业农村部、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明确了农险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22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收入保险成为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农业保险密度达到500元/人。同时,《指导意见》明确,地方各级政府不参与农业保险的具体经营。
金融开放在邀请外资“走进来”的同时,国内保险资金也在积极“走出去”。10月26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出席“2019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时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达到了770亿美元。
两年多前,历史悠久的仁和保险“换装” 招商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仁和人寿”)成功复牌,股东阵容豪华、初始注册资本金创纪录,让其一跃成为“年度IP”。两年多后,这家自带流量的险企正在酝酿大手笔增资。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一则增资公告显示,招商仁和人寿现有三家股东合计增资约16亿元,这背后隐藏的则是业务急速扩张、净利亏损不断加剧。早在开业之初制定数字化战略,并誓言深耕医养产业的招商仁和人寿能否借助雄厚资本实力逆袭,备受市场关注。
A股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保费数据近日已全部出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5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当地高寒缺氧,牦牛和藏系羊是牧民家庭的“命根子”,但该地区频发的雪灾却常常给牧民带来严重损失。为此,中国太保旗下子公司安信农保推出业内首款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将农业保险首次送到了人烟稀少的“生命禁区”。该保险在首个试点年度,项目简单赔付率达212%,承保的4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获赔逾3000元。
中国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迎来多项重大举措。10月15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外资保险公司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外资银行条例》)部分条款予以修改。根据修改后的条款,分析人士表示,有望进一步丰富外资保险公司的股东类型,激发市场活力。而中外合资银行的中方合作伙伴不再局限于金融机构,外资行业务范围已与中资行趋于一致,定期存款门槛降至50万元,提升在华外资银行服务能力。
曾被非正式称为第6种社保的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今年在15个城市的试点已届满3年。由于社会需求量大,除了国家指定的试点地区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发达地区也自行加入了这一行列。
中国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健康保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4991亿元,同比增长31.48%;健康保险赔付支出1430亿元,同比增长37.5%。从数据看,健康保险仍然是保险行业前8月数据中最亮眼的看点,也是所有险种中同比增长最快的业务。
497张罚单、27封监管函、超8000万元罚金是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纠偏”风暴的成绩单。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相较于去年同期,今年前三季度的罚单数量和处罚金额呈现“双降”。业内人士分析,罚单数量和金额不断下滑的背后是“严监管、强监管”效应的显现,保险业合规经营的整体态势向好,同时还释放出保险业监管回归常态的信号。
中国银保监会日前通报了对人身保险产品监管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包括部分公司产品备案后无销量、产品责任设计与产品定义不符、产品条款约定与法规不符、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问题等。
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保险业经营情况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028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669亿元,同比增长11%;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359亿元,同比增长13.8%。